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?这位妈妈的做法亮了!
08/17 15:17 来自 
神州加盟网
2425浏览量
  前段时间,杭州夏衍中学老师蒋潇潇发文《怼天怼地怼智者荣耀》,对这款风靡的手机游戏进行痛斥。以下是这位关心下一代的为人师者痛心疾首的文章,值得一看,也值得所有成年,包括的游戏从业者深思……

  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们沉迷手机的样子:那种专注、那种迷恋、那种爱慕、那种笑逐言开……那种表情是我们一直渴望从孩子身上得到的,也是他们一点都不舍得给予我们的,更是孩子在成长之后渐渐消逝掉的。我之所以痛恨是因为我不仅仅是一位家长,更是站在一线的教师。

  可能很多人会不赞同我的观点:信息化发展到今天,手机的功用达到了的高度,购物导航游戏停车挂号点菜偷菜休闲社交拍照修图听歌K歌等等,为什么还要约束学生用手机?难道我们还要倒行逆施吗?是的,我们必须这么做。

  手机是把双刃剑,对我们成年人来说,利大于弊,我们能自控,我们不会沉迷,我们不会打争霸赛直到凌晨3点,我们不会去买二手机只为能打游戏,我们不会花大把的钱去买游戏装备,我们不会时时刻刻感到手机里有人在呼唤自己的魂魄。

  但孩子呢?我现在不能以丝毫的恶意来揣测我们的孩子。当孩子泪流满面的和我说,老师我控制不住自己,我不敢告诉父母,怎么办怎么办老师?那一刻我感觉我的心也被扎了。

  其实,现在这个时代,手机作为生活的工具,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。孩子和家长关于”手机"引发的矛盾,更是愈演愈烈。

  针对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,给大家讲两则故事,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,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少一些阻碍。

  01

  没收了孩子的手机之后

  小武妈妈因为孩子沉迷手机,上星期把他手机收缴了。前天陪孩子出门,他见到一个小吃店,说要去买点吃的东西。但妈妈在车上等了六、七分钟还没见他回,就自己下车去小吃店看看。

  孩子正在店里一个角落,玩一部智能手机。他一看见妈妈进来,就赶紧收起手机。

  问他手机是谁的,他很不高兴地说是借同学的,之前因为母子之间为手机多次发生冲突,所以,妈妈也没有逼他交出来,就跟他说——尽快还给同学吧,今后不许找同学借。

  从这件事我们发现一个事实:我们不给孩子买手机,或者孩子没有手机玩,迟早有一天,孩子一定会从别的地方,用他的方式获得手机来玩的。

  借他人的玩——耗费自己的时间、情感等,以讨好建立社交关系而换取;

  偷他人的玩——趁他人不知情、不注意时,私自取走他人财物;

  抢他人的玩——以损害德性和良知的方式,“霸凌”他人获取财物;

  接受馈赠玩——接受他人馈赠,而导致“被爱”认知的重新定义。


  02

  孩子沉迷手机,

  家长强制禁止可行吗?

  日前,家在广州的梁先生就尝到了后果:儿子一怒之下,砸碎了家中价值180万的古青花瓷碗!

  他上五年级的儿子小浩,平时喜欢玩手机游戏,近更是迷上了,不论是在路上,餐桌上,还是在床上,总是低头玩游戏。

  家长不论怎么劝,小浩就是不听。梁太太经常对着梁先生唠叨,希望做爸爸的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
  梁先生趁着小浩睡觉,把儿子手机里所有游戏都禁用掉。

  第二天,小浩发现游戏点击了却玩不了,以为是手机坏了,立刻变得狂躁,把手机猛砸到地上,还跺上2脚。

  妈妈上去阻拦,小浩又拿起桌上的遥控器,往外一甩,砸到了那个青花碗。碗,顿时碎了。

  某初二尖子生割腕后跳下17楼,事发前一天,男生因为上课玩手机,受到老师和家长批评。再如新浪微博上一则新闻:一小学生用妈妈手机玩智者,共花费4万多,而他的妈妈是一位实现目标相对较少的清洁工……

  在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面前,有两种家长:

  一种是强硬的家长。将手机没收,或将游戏卸载。如果孩子偷偷玩,就打骂一通。

  一种是软弱的家长。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闹和胡搅蛮缠,只好举白旗投降,听之任之。

  这两种做法,都危害巨大。

  优先种,家长看似赢了,但付出的代价很大。

  首先,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;

  其次,孩子没有发展出自律精神的机会,他很可能会偷偷借同学的手机玩游戏,不会从根本上对自己负责任。凡是爹妈说过“不许玩游戏”的,孩子一定摸了游戏就不肯放手,只要有个机会就赶快玩。

  再次,家长监督的成本很高,一不留神,手机、平板电脑就被孩子找到了,孩子也容易学会欺骗父母。

  第二种,会让孩子为所欲为,并学会怎样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,怎样让父母感到内疚,怎样对父母表示抗议。

  这些孩子常常冲动、任性,无法控制,无法管教,并成为以自我为中心、自私自利、不懂得合作的人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被宠坏的孩子”。

  03

  孩子对手机的渴望有错吗?

  在家长的禁令面前,孩子是不会“坐以待毙”的,他们在快速地长大,能力在快速地增加。

  所以,我们必须对孩子的成长有足够的认知,否则,我们将犯的错误不是“掩耳盗铃”,就是“自欺欺人”。

  很多孩子在小学三、四年级的时候,基本上就开始对智能手机产生了拥有的渴望。孩子对智能手机的渴望,不是因为通讯交流的需要,而是对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。

  这份好奇心,实在是太强大了,也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生命建立信心的很重要因素。

  我们孩子已经完全可以真实地发现,在同龄人中有智能手机者,与没有智能手机者区别极大,不仅仅在玩游戏方面,还在人际交往的优势方面。

  在获取大千世界的新知识方面,在与当下社会热点信息,尤其是孩子们兴趣浓的时代偶像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方面,区别更是突出。

  这些区别的存在,意味着孩子的自信心和骄傲感的差异。

  由此可见,我们给不给孩子玩手机,已经完全影响不到孩子有没有手机可玩了。在这件事情上,让玩不让玩,只能向孩子宣告我们够不够爱他,尊重他,信任他。

  而无法实现我们对孩子接触手机的管但是控目的,更无法实现对孩子思想活跃程度及学习哪些知识的管控。

  04

  限制孩子玩手机,

  父母应该怎么做?

  实践说明,给大家提供一位妈妈针对孩子沉迷手机,想到的好办法,就是跟孩子“约法三章”:玩游戏可以,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,一旦违反,要承担违约责任。这种方法,没有任何一方会输,可以称之为“没有输家”的冲突解决办法。

  跟孩子“约法三章”的好处是什么呢?

  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,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,成功几率也更高。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,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,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。

  在和孩子“约法三章”时,要注意四点:

  1、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。

  比如: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,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。目标要具体、明确,便于测量。

  相比“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”,“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”就更容易测量。目标具体、明确,孩子就更容易操作。

  2、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,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。

  在此过程中,要少说“不”,多说“可以”。比如:“如果你完成了约定,可以去看一场电影”,而不要说“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,就不能看电影”。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,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,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。

  3、要把约定书面化,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,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。

 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,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,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。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,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一律要承担。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,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。

  4、也是重要的一点,就是要注重“约法三章”的 “约”字。

 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,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。千万不能把“约定”变成父母单方向的“命令”。

  任何时候,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,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孩子、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。

  否则,无论我们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是多么的正确,对孩子的未来是多么的有价值,都难以后实现我们教育的期望,对我们的孩子成长构成真正的意义。

  领学者教育系列课程介绍:

  领学者教育自主品牌课程,创建于2003年,自主经营实体校的同时,面向教育市场进行推广,在过去的14年里,项目研发部与产品设计部倾力打造,潜心研究,将领学者教育下设项目研发到:7大课程,14个学期,38本教材,520个课时,包含《全脑注意力》、《超感知注意力》、《快速记忆》、《记忆》、《快速阅读》、《思维导图》、。




  领学者教育以“让的培训机构拥有一套高品质的课程,让3亿中小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”为使命,让每一位教育者能够运用这套教材打造寓教于乐、科学的快速记忆课堂,让每一个孩子真正达到事半功倍!


  凯文速读速记加盟网址:http://www.jiameng.com/ytkaiwen/vip.htm
想加盟,怎么联系?
(24小时内获得回复和项目资料)
×
提交成功
长按图片保存二维码
加客服小盟领加盟礼包
热门加盟项目 热门加盟行业 热门项目库
加盟小助手
1对1指导
盟信通认证
省时省心
保障计划
先行赔付
无忧服务
24小时服务
免费索要资料
×
立即留言(24小时内获得回复和项目资料)
关闭 企业客服

更多商机等您咨询